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,四川省长宁县发生6.0级地震。据媒体报道,成都市高新区地震预警系统在地震波开始抵达前61秒发出了地震警报,用多种手段提醒民众及时避险。网友为此点赞:这宝贵的61秒,可以让多少人有所准备从而有惊无险!
笔者不禁由此想到战时空袭的预警问题。战时空袭不仅与自然灾害具有相似的破坏性,而且预警时间也极为短暂,同样需要争分夺秒,须臾不可耽搁。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,要想使空袭预警实现全覆盖、预警发挥出应用效果,还需要迈过两道坎。
一道坎是预警体系要进一步健全。从人防部门公布的数字来看,我国大多数城市的防空袭警报覆盖到了90%以上的城区,成果喜人,但成绩背后也有隐忧。一是城市的高楼大厦越来越多、越盖越高,且部分城区建在山地、丘陵地带,警报必然随遮挡物的增多增大而降低效果。二是部分单位和个人擅自使用、更改无线电频率、波段,对警报作用的正常发挥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。三是一旦敌方实施空袭,往往伴随电磁干扰,在复杂电磁环境下部分电子警报器能否发声也是一个考验。
考虑到上述这些不确定性因素,从2018年初开始,一些人防部门与气象部门合作,走开通过国家预警信息平台发布防空袭警报的新路子,大大拓宽了预警信息发布的渠道。但我国相当多的城市具有城区面积大、人口数量多、地形复杂等特点,发放警报要充分考虑到室外与室内、地上与地下、正常人员与残障人士等各类接收地点和接收对象的实际情况。
笔者以为,要实现战时空袭警报的全覆盖,现实可行的一个办法就是,实现应战预警与应急预警一体化。去年我国应急管理部门的组建,使应急管理包括应急预警有了归口单位。人防部门可在与气象部门合作的基础上,将空袭预警体系与应急预警体系统起来抓、合起来建,借助应急管理部门的力量,进一步扩大覆盖面,确保一旦危险来临,人人能获得警报信息。
另一道坎是平时演练要实战化。从实际情况看,获得警报信息后,信息接收者能不能立即动起来、怎么行动也是一个问题。上世纪90年代,一些地区组织防空警报试鸣,部分群众听到警报声后没有迅速疏散,反而当作“热闹”看。经过多年的努力,广大群众的防空防灾意识得到明显加强。但时至今日,仍有部分群众对于什么是预先警报、空袭警报、解除警报分辨不清。辨不清就不知道动不动、怎么动。
一些人把问题的原因归结为演练开展得少。诚然,演练少是一个重要原因,但部分地区人防疏散演练程序化、模式化严重,参演人员沿着既定路线走一遍就交差,特别是提前告知什么时候、什么地点要组织演练的做法,也有可能成为危急时刻让大家“闻警报声而身不动”的重要原因——事前没有人告知,大家不清楚这是警报器出了故障,还是真有情况。
最有实战味道的演练就是,在不通知的情况下常态化发展。道理很简单,敌人是不会告诉我们几点几分开始袭击的,大自然也不会告诉我们灾魔几点几分破门而入,告诉我们的方式只有突然响起的警报声。